据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共147所高校入围。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记者注意到,入围新一轮的高校新增7所,分别为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从分布上看,新增的高校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
“教育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名牌大学则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必备手段。”双维智库联合创始人孙书荣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第二轮147所名单亮点颇多,比如,不区分A类B类,也不再区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这是逐步淡化双一流高校身份、避免人为划定和追求层次与等级的举措。”孙书荣表示,今年的看点之一,莫过于7所原“双非”高校的成功晋级,拿到“双一流”的入场券。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是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代表,坚持“小而精”的办学模式,集中精力和资源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列41和66,不逊于部分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两所大学成功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实至名归,体现了国家对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支持。
“同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火热出炉,并不代表这些高校就稳坐宝座了,进入名单并不是一劳永逸。”孙书荣强调,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启动动态调整机制,有新增,有撤销,也有警示。
根据官方信息,由于“首轮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等原因,共有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公开警示或撤销。相关学科将在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从高校分布上看,内地31个省市区中,所有省份都有高校入围,但分布依然冷热不均。排名前十的省份共115所高校,占总数的78.2%。分别是北京(34所)、江苏(16所)、上海(15所)、广东(8所)、陕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湖南(5所)、天津(5所)、辽宁(4所)、黑龙江(4所)。
如果从城市分布上看,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又占据了几乎百分之百的高校资源。前十名城市高校的数量分别是: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西安(8所)、广州(7所)、成都(7所)、武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无论哪一种方式统计,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成都、武汉、天津等直辖市和传统大区中心城市都是双一流高校所在的区域。
孙书荣指出,此次西南地区的几家高校,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只能说在目前“孔雀东南飞”的学术环境下,能保持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最后照顾性的高校实力还是不够,直接体现就是警示或者撤销。
具体到长三角区域,上海和江苏的入榜高校数量排名前三,南医大新晋入围。浙江(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和安徽(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则分别有三所高校入围。相比之下,苏州、宁波、无锡三座万亿经济强市 ,都只有1所高校上榜。
针对安徽三所高校入围,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支持沪苏浙选派更多高层人才来皖参与高校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提升方向。
“安徽将在分类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国内一流应用型专业,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孔令刚指出,将围绕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推动一批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着力将安徽建成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大众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基地。同时,将引导高校在各自的“赛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长三角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读,“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在此轮建设的147所高校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有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具体来看,物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新增数量都超过或达到3个,成为热门领域。
从分布看,上海、北京、江苏、湖北、陕西新增学科数量较多,其中,上海的复旦大学新增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
“双一流”建设深化阶段,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又要重视区域及行业建设的特殊需要。以学科为基础的分类建设依然是重要方向,也是衡量“双一流”建设中区域“实力”的重要指标。
比如,从代表性高校来看,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分别为20、16、11和21。其中,浙大凭一己之力将浙江送入实力榜前5行列,可见其学科实力之强。
孙书荣表示,对国内高校来说,设置双一流名单可以促进高校间良性发展,提升学术环境,培育更多优质的人才。名单轮换,直接带动血液循环,可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注意的是,入榜的高校不是所有学科都属于双一流,各位考生报考好的学校的同时也要选好学科”。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