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去年,“大学创新生态系统”年产值超过30亿元

毗邻重庆大学的电缆厂,在破产“沉睡”十多年后被改建为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年产值达10多亿元。3月18日,记者从沙坪坝区了解到,该区利用高校优势和周边闲置资源,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激活闲置资源,激发创新动能,让闲置空间变创新空间,让创新资源变经济发展动能,“生态圈”去年产值30多亿元。

▲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沙坪坝区委宣传部供图

沙坪坝区是我市科教文化强区,集聚了17所高校,创新活跃指数居重庆前列。该区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定下了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的目标任务。

“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主阵地主战场,我们以务实建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切入点,系统重塑创新驱动新优势,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推动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沙坪坝区实施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提质、创新生态优化“四大工程”,启动建设中国西部1491国际创意谷、梁滩河科技创新带、多点式创新平台,正在构建“一谷一带多点”创新版图,着力打造西部创新之城。

为激发高校创新资源活力,提升创新驱动能级,沙坪坝区高位嫁接校、企、银、政等多方资源,采用“政府扶持+学校支持+企业运营”模式,持续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提质增效,重点锁定四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即环重庆大学沙坪坝A区、B区、C区“一校多点”创新生态圈,环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校区“一校一点”创新生态圈,环陆军军医大学“一校多点”创新生态圈,环电子职院—建筑职院“两校两点”创新生态圈。为此,该区专门设立“圈长”责任制,建立起“一校一专班”、“一周一调度”工作机制,务实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和发展。

目前,“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建成投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金沙分院、重庆先进轻金属研究院等项目27个,启动在建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沙科创园、1491未来设计创意中心等项目6个,集聚了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筑智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中电光谷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光宝联合(重庆)智能科技研究院等30余家创新型企业;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在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建立起拾光格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港,重点聚焦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创新、数字创意、数字传播、数字健康等领域,打造以数字产业为主导、多种关联业态并存的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市级大学科技园;环电子职院—重建筑职院创新生态圈主要围绕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筑科技等产业,推进学校熟化项目落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专业基地;环陆军军医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多是利用高校周边的闲置老旧厂房作为发展空间。这既为高校创新人才就近提供创新场地,又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城市有机更新。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就是将原有的电缆厂厂房重新设计,在尊重厂房建筑原貌基础上,将其改造为写字楼、展厅等创新空间。目前该产业园已入驻员工近1000人,成为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创产业的典型。

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的筑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落户于紧邻重庆大学的金沙星座•科创园。该公司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图形引擎、智能数字引擎等产品,与国内大型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预计明年上市。企业负责人、入选重庆英才的重庆大学校友赵亮表示,在母校旁落户,可以更好地获取人才资源、了解行业动态,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在今年2月“潮涌嘉陵”招商季集中签约的45个项目中,先进制造、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项目超过半数,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项目支撑。截至今年3月,沙坪坝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累计建成创新平台62个,入驻项目团队1450余个,孵化科技型企业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组建创投基金5支总规模7.5亿元,去年年产值超过30亿元、累计超过50亿元。

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沙坪坝区把创新生态和人才保障作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优化“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政策,为企业精准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高效服务创新和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实施“沙磁菁英”“归巢行动”“青春筑梦”“人才三宝”四项人才计划,即将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8条、加快聚集优秀人才8条、服务高层次人才10条等措施,将提升人才集聚能级,让沙坪坝不仅能育人,更能留人、养人和成就人。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该区全社会研发投入38.68亿元,投入强度排名全市前茅;获国家、市级科学技术奖68项,约占全市40%;新增科技型企业792家,累计突破2000家大关;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家,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